魚缸造景與侘寂(wabi-sabi)

Rifur Ni
3 min readOct 9, 2018

--

在想中國式的水族造景,除了木海養魚、陶盆養魚,如何用魚缸表現,如果養得很豪氣,好像就是台灣味。如果說台灣的傳統色是紅、橘、鮮黃;中國傳統是青、黑、灰、白;日本是墨綠、枯木、白灰。日本美學就是所謂「侘寂」(wabi-sabi)殘破寂寥的高雅之美,在殘缺、不完美、破損中昇華成人生無常的美感,我發現日本的魚缸造景的攝影當中似乎也體現出侘寂美感。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E%98%E5%AF%82

圖片取自 wikipedia 侘寂條目,『建於東山時代的龍安寺禪院。注意陶土牆上因年代久遠形成的斑駁痕跡正體現了「侘」,而園中岩石則象徵著「寂」。』你在一個房間裡,把所有東西都搬出房外,這就乾淨、空間變大、也感到寂寞,但這還不是 wabi-sabi;如果房子開始老舊了,蒙了灰塵,牆壁有點斑駁,這就接近 wabi-sabi;例如一顆石頭,這還不是 wabi-sabi,但是這顆石頭長了青苔,沾了泥,就開始接近 wabi-sabi。

朋友:「類似經過歷練?」好啊!有這種味道。我覺得新東西哪怕他模仿得再像,都有種假文青的感覺,都不是 wabi-sabi,侘寂速成不來。

朋友:「金閣寺好像就沒有wabi-sabi。」金閣寺怎麼可以 wabi-sabi,但我覺得銀閣寺就有了。

圖片取自網路,特此申謝

朋友:「雪金閣就稍微有了侘寂之感,難怪雪金閣讓日本人稱為絕景。」

看了幾個日本佛道寺廟,佛教寺廟才有侘寂,例如東大寺就有了侘寂,而距離東大寺十分鐘路程的春日大社,雖然石道都是青苔,但感覺就是不同,有點像魔法公主裡面的小精靈出沒的場景,更像更古老的日本的遙遠記憶:濕氣、沼澤、青苔、森林。

日本經過時間淬煉體現出的 wabi-sabi,卻不同於中國的美感。想到個名詞形容傳統中國的陳舊,「虛」、「無」。王維〈山水論〉說:「凡畫山水,意在筆先。丈山尺樹,寸馬分人。遠人無目,遠樹無枝。遠山無石,隱隱如眉;遠水無波,高與雲齊。此是訣也。」繪畫論上,中國喜歡虛筆留白,日本喜歡寫實充實,我們看日本漫畫,無論海賊、火影,漫畫家如井上、前期富堅,都是此類筆法,一直要到他們經過一段時期沈澱,境界更高,成就大漫畫家,才開始留白、虛筆。水族造景上雖有遠近深淺濃淡疏密,但日本水族造景,似乎是準確充實的路線?

--

--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