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格物

Rifur Ni
2 min readJul 17, 2018

--

人之不能有知,非人不能有知,而是受物欲障蔽,於是中而不正,欲而不剛,喜怒哀樂之情不中節而作,然後同而不和,日趨下流,更以漁父之誡言而為己過之文飾,於是知愈不明,仁亦生阻,勇之不興,義更不辨,然後禮壞而樂崩,終至損身消亡而不止。物者,萬物之總名,別而謂之人物、事物、物物,乃至有形無形,皆言為物,物以言其實質也。物必相覆,覆而不明,如塵土聚,如鏡蒙塵,終於其堅如石、其厚難磨。故大學曰: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此破障物之深徹功夫不得不下。格者,類也、窮也、法式也,必依一理而揀擇,然後己身所具善惡物各得明辨而克之,如修旁木、如除雜草、則光明顯露,而大知致,故曰致知在格物。

簡單講,但講得也玄,人的智慧為什麼被蒙蔽,其實思想知識智慧這個也是有能量,甚至是物質性的,熊十力夫子就這方面談了不少篇幅。而人在有能力對抗好壞善惡這些物質能量之前,就會積累各種「物」,物積累多了智慧就障蔽住了,障蔽越多還越覺得自己社會化得好,甚至起到扭曲內心的作用,覺得這才叫進步、叫智慧。所以格物的目的就在破除這類障礙人智慧的物質,這樣「知」才出得來。

然而這第一步恰好是最難的,你怎麼知道什麼好什麼壞?我說得按照「理」來判斷,太史公是用孔子來做判斷,所謂折中於夫子嘛。但理也不是絕對的,隨著功夫增進,理的標準也要不停提高,道德要求也要不停提高。整體來說,判斷好壞這一步是入手的大關鍵。

有個現代人可行的辦法,就是與對身體健康與否來判斷,這玩意兒對身體有害,就避開他,在抵擋得住之前盡可能避開。毒品不用說,有害物質也不消說,重金屬音樂,靡靡之音,衰世之書,都要避開。環境面這樣處理了,還有心理面,剛剛說思想也是物質與能量,環境上,大的物,人眼睛看得到,容易避開,但越精細的越要清明的眼睛來看。內心各種壞念頭,壞思想,各種嫉妒心,鬥爭心,都要有意識的除掉。一步步往上提升、往上淨化,格物這部功夫是基礎,也是貫徹本末的。這是我一點淺見分享,還望指正。

--

--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