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問〈論語·里仁〉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子曰:「以約失之者,鮮矣。」
先不論論語翻譯,什麼叫做「仁」?從這裡入手,問題太大。改問:仁人行仁嗎?論語裡面什麼叫仁?可以綜合對照論語裡面孔子對堯舜(雍也)[1]、管仲(憲問)[2]的回答。另外,朋友提問的篇章出自〈論語·里仁〉,參考〈里仁〉對於仁的回答也是相通的。所謂行仁,現在講叫利他,在論語語境更關鍵的在於具體實踐(見里仁) [3]。
[1] 雍也, 30, 子貢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2] 憲問, 16, 子路曰:「桓公殺公子糾,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3] 里仁, 6, 子曰:「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好仁者,無以尚之;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
第一個問題:里仁所謂「以約失之者鮮矣」這個「約」,和「不可以久處約」的「約」是否有聯繫,稍後回應。先解決「約」的問題。蔣伯潛廣解以「窘困」註釋、朱熹集註以「窮困」註釋以約失之的「約」。本文認為「以約失之者鮮矣」的「約」,是就「禮」來講。怎麼知道的?「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雍也)。[4] 因此以約失之者鮮矣的最淺顯的意思,是一個按照禮在行事的人,很少會有「失」的。這個「失」是就言行來講(衛靈公[5]、里仁前後[6, 7, 8] 參照),因此「約失之者鮮矣」的意思是,一個講話合於禮的人,不會輕易許諾出自己做不到的事情。
[4] 里仁, 27, 子曰:「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
[5] 衛靈公, 8, 子曰:「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6] 里仁, 24,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
[7] 里仁, 25, 子曰:「以約失之者,鮮矣。」
[7] 里仁, 26, 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進一步談更難問題。這個「約」與「失」禮、與言行(實踐)有所聯繫。之所以「失」的原因,不在於許諾出自己做不到的事情,而是自己不去實踐它,更深刻的原因是實踐了卻不能堅持到底。因此,這個「約」就與「恆」聯繫在一起看。因此有述而篇說「約而為泰,難乎有恆矣」。[8] 因而也有顏回「欲罷不能」[9]、「其心三月不違仁」之旨。[10] 在論語的語境裡面,行仁主要的方式是實踐禮,因此有「克己復禮為仁」之教。[11] 而「仁」又是作為「禮」的核心。[12]
[8] 述而, 26, 子曰:「聖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有恆者,斯可矣。亡而為有,虛而為盈,約而為泰,難乎有恆矣。」
[9] 子罕, 11, 顏淵喟然歎曰:「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
[10] 雍也, 7,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餘則日月至焉而已矣。」
[11] 顏淵, 1,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12] 八佾, 3,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整理一下。約 → 禮 → 行 → 恆,至此一貫之。
然後我們就能回答最一開始的問題,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何謂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在論語的語境裡面,翻譯:一個不是有志於行仁的人,沒辦法忍受長時間實踐禮。
這個「約」不只是簡約、儉約,因為除了這個約之外,論語其他的「約」字,都通於「約之以禮」的「約」。因此沒理由不可以久處約的約不做此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