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獨文集

Rifur Ni
7 min readAug 21, 2017

--

先前在思考「獨」的意義,隨手寫過幾篇文章,按發文序整理在這裡。原本文章沒有篇題,現在依照各篇要指暫擬篇題。

===

〈性獨中和之體用〉

前幾天第九堂學庸社課,是學庸總講,談〈中庸〉之性獨中和。還有兩步沒有講。性乃先天本生而具,獨是知善知惡的獨斷獨知的良知,中是已掃除蒙蔽的良知(獨),和是出手得恰到好處,屬於後天功夫。如何由性到和呢?還有兩步。簡單的說,性可以說是天生的能力,而和則是後天下功夫鍛鍊出來的,舉個實例,味覺是性,而能烹調調和五味,則是後天鍛鍊出來的功夫。問題是,怎麼知道他有什麼能耐?怎麼下功夫?

我們要問,良知怎麼做到發而皆中節的?味覺怎麼作到調和五味的?說話怎麼鍛鍊到能夠外交談判的?一步,是了解我們要訓練的目標,在理論上與目前實務上可以發揮什麼功用。另一步,就是要如何具體鍛鍊他。這兩步,在中庸,就是道、教。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可以注意,中庸經文前兩章以外的部分,幾乎全部都在討論道與教的問題。

按中庸所舉的目標,是成為士君子,所以書上必要從慎其獨出發,以煥發良知良能。因此可以說性獨中和四部是尊德行,道與教兩步是道問學。人作事往往心有餘而力不足,這是訓練不足緣故,必須經過道與教的鍛鍊,這沒有被蒙蔽的良知(中),才能夠發得恰到好處(和),所構畫與所作辦兩者一致密合,才稱作致中和,到達道境界。舉個實例講,在味覺的鍛鍊上可以稱為致品味,在烹調上稱致美食,在政治上稱致中和,在修養上稱致良知。因此,中庸,可以說是鍛鍊最強者的學問。強者,是相對於弱者的稱呼。如何能稱最強者?因為不止盡的改善,不停的進步,永不止息的強的緣故。

===

〈乾坤不二之初象〉

男為乾,女為坤,非也。因為萬物莫不含乾藏坤也。熊十力說:「聖人以乾健、坤順,兩性相反相成,闡明大生廣生之盛。順健者,本為萬物實體內部所含藏之兩性。故於乾健之性而稱其有元,是曰乾之元;於坤順之性亦稱其有元,是曰坤之元。乾坤異性而皆稱其有元,明其為一元之所含藏也。」又說:「乾元、坤元,唯是一元,不可誤作二元。」又說:「夫惟了悟乾坤一元者,則說坤之元即是乾之元,亦應說乾之元即是坤之元。」

《易》曰「剛、健、中、正、純、粹」六德皆備者也,始於攝聚,出乎亁象,恆動不已,乃嘉會坤德,勢若凝固而初成象也。翕者,色法也。亁直坤剛,沖氣以為和,於是緣行而識生焉。行識相緣,乃成名色。是故文言曰:「含章而化光」,品物咸亨,故謂之翕。名色既形,莫不有初,是故象曰:「含章可貞,以時發也。」含章可貞,其靜而正也。坤道厚德而載物,此之謂也。是以萬物莫不含諸乾而蘊諸坤,乾坤一元也。點化萬千,運用一心。

性者獨之體;獨者性之用;繼性者獨也,成獨者性也,是故體用不二;性者能也,獨者所也,生所能生,是故能所不二,性獨不二。是以君子貴通天下之志,成天下之務,遏惡揚善,故君子慎其獨也。大易之道,至矣。

===

〈性獨不二之始象〉

序卦說:「有天地然後有萬物,有萬物然後有男女,有男女然後有夫婦,有夫婦然後有父子,父子然後有君臣,有君臣然後有上下,有上下然後禮義有所錯。」仁是作為天地萬物的作用、也是禮義的樞紐,而超越男女之「感」以「恆」作為聯繫的夫婦,是仁初始內涵的補充。自此天地萬物和禮義秩序全然聯繫在一起,自然秩序與人倫秩序相互補充;從此天地於我並生,萬物於我齊一,「仁」就是我生命的開端,而構成我生命的開端的原因,就是一切秩序的緣起。

聯繫一切秩序所謂「政」,及其種種準則「中」,及其養護生命的態度「仁」,以及適於生養的作為「義」,也就全部聯繫在一起。而我生命的獨特性的開展,所謂的「獨」,就和作為我生命開端的「仁」聯繫在一起,所以中庸開頭說天命之謂性,必要連著君子慎其獨來談。「仁」既指作為生命開端之前,所謂「始」的「命」的「生」的「性」,也指涉聯繫天地萬物的共同樞紐「道」。「獨」既指涉我生命的獨特殊相,也指涉作為我生命延續的動能「生」,因此性與獨互為體用而不二。用佛家語來說,即是能生與所生合一,能所不二。

===

〈生生不息之壯象〉

前年修習中庸大學兩書後,一年來常在社課分享中庸心得,每次分享的內容不盡相同,講得越多,但講解的範圍卻越小。從學庸併談佛教哲學,再到只講中庸,直到昨天第二次的工作坊,三個小時,竟然就只能談談「天命之謂性」而已。

反覆討論的過程中,對於「慎獨」的解釋,也從朱子的君子慎獨居之見,往良知之說靠攏。不久前從壇經得啟發,將性獨二字以熊夫子的體用論分析一番:認為我人之獨,為性中的良知作用,雖然良知能照徹隱微處,卻也能因迷而自欺、因自欺而蒙蔽;獨、情、欲,三種作用互相制衡,卻不能說明何以獨的地位能被抬高到至尊至貴的地步。良知回歸至此,也就無路可走,何以故?因為天命之性已經是人我之最高了。

如何將生生的獨與良知的獨貫串在一起?騎車的時候,終於想出來了。關鍵就在之前推出的結果:最高的智慧與最高的道德合一。

中庸一書,若大易之心經。大易要義,在於生生。生生,古來同出而多名,或謂之道,或謂之一,或謂之仁,或謂之性。有天地然後有萬物,謂之命。萬物與我並生,故謂之性。性者,生也,萬物與我同一。方類物群,造化萬千,與我異也,故謂之獨。一陰一陽,以義合也,謂之道;乾始坤生,以仁長也,謂之元。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是以性者獨之體;獨者性之用;繼性者獨也,成獨者性也,是故體用不二;性者能也,獨者所也,生所能生,是故能所不二。故苟志於仁也、無忝所生也,以啟良知。是以君子貴通天下之志,成天下之務,遏惡揚善,故君子慎其獨也。志患在於生生。生者不學而能也,學者所以成生生也。天地之道,至矣。

===

〈知成不二之究象〉

深夜讀蜀酋先生書,與中庸書相發明。曰:「莫見乎隱,莫顯乎微。」先生引陽明答汪石潭內翰,謂「體微而難知也,用顯而易見也。」又引「夫體用一源也,知體之所以為用,則知用之所以為體者。」故知即用顯體、由體起用,與熊夫子之論相通。是故隱、微者,體也;見、顯者,用也。繫辭曰:「夫易,廣矣大矣。」又曰:「顯諸仁、藏諸用。」其體則隱微,其用則廣大,故曰君子之道費而隱。

夫用,顯而易見;夫體,微而難知。繫辭曰:「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始萬物以知也,坤作物以成也。夫乾知坤成,所以然者何?曰:「乾以易知,坤以簡能。」是故乾以易知而資始萬物,坤以簡能而成物。簡者䉍也,存也,察也。論語堯曰:「帝臣不蔽,簡在帝心。」簡者䉍也。文言曰:「九二曰…閑邪存其誠。」閑者䉍也,存者察也。知者體也,察者用也。

乾知大始。始,言乎未形者也。是以夫知,謂見隱顯微也。見隱顯微者,獨也。獨以知之。故曰:「君子慎其獨也。」是此獨起隱而見、原微而顯。故君子知體以起用,察用以顯體。故聖人樂乎獨見。知體察用,君子其慎矣乎。其知至之,如惡惡嗅,如好好色。故曰:「舜其大知也歟。舜好問而好察邇言。」深矣廣矣。執兩用中,君子其慎矣乎。

知之知義大矣哉:乾知大始,乾以易知,易知則有親,有親則可久,可久則賢人之德,繫辭曰:「日新之謂盛德。」能之行義至矣哉:坤作成物,坤以簡能,簡則易從,易從則有功,有功則可大,可大則賢人之業。繫辭曰:「富有之謂大業。」大學之道,在新民也,必也致此知乎,而能行焉;慎於日新則有德,有德則有土,有土則有財,及其廣大不測,黿鼉蛟龍魚鱉生焉,寶藏興焉,貨財殖焉。

繫辭曰:「成性存存,道義之門。」

===

〈乾〉

讀繫辭:形而上者謂之道:生生之謂易;形而下者謂之器:立成器以為天下利。周易以為道,周禮以為器,道為體,器為用,不二。

===

〈坤〉,2017/07/14

大學曰:「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又曰:「致知在格物。」

本末不離於物,終始不離於事,事物本一言而定者,惟一元體。故仁心而有仁之術,覺心而有正法明,因地法行,不離因心。

云何知所先後而近道也,坤彖曰:「先迷失道,後順得常。」迷而失道,雖遠可復,此七日來復之謂也;執迷不復,目病生翳,瞪發勞相。

致知者,繫辭曰:「乾知大始。」格物者,繫辭曰:「坤作成物。」坤以復道,故大知顯。既返復道,其意誠,其心正,其身修,故能定靜安慮而得其所止,故齊家治國,隨意作辦。知止者,至善也,惟一元體也。

--

--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