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讀中庸後,這問題想了兩年。偶有所得,試寫出來求教諸君子。
中庸書謂所以行君子之道者有三章:曰費而隱者也、曰君子之道四也、曰辟如行遠者也。謂行君子之道必自婚嫁生子乃始者,則意不深矣。「生」之與「生生」其義之別,不亦愛與愛愛之別者乎?
夫言君子之道,其所以行之,乃大學書所言齊家者也、中庸書所言妻子好合、兄弟既翕、父母其順矣也。蓋男女或言天生萬物,即有所感,有所感則暢其情,情暢則天地間莫若雲行雨施、大化流行也,此造端之義。盍不言男女而謂夫婦?故夫婦之所以行之者,家室之謂也。
且夫孝經,雖漢儒別作天子、諸侯等章,然其旨莫有以繼嗣為重。宏觀全書,通貫大孝,終於立身以揚父母之名,始於保養身體髮膚不敢毀傷,故能謹身節用而養家、制節謹度而教民也。況聖人作序卦傳,設天地、類萬物,特言有男女而後有夫婦,行家齊之道,同一旨也。
蓋家室不和則人道不誠,不誠則行多怪,行怪則己身不立,身不立則德不脩,德不脩則賊臣篡子滋起矣。故子弒其父,臣弒其君,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勝數,皆非一旦一夕之故也,其漸久矣。
然盍為言無後為大不孝乎?揆諸史冊,國多征伐,戶口不興,工田不振,商旅委靡,則將命生育人口而充數、成年分家以興戶,故揀孟子之言以教民,此國策之所以然也,非聖人之所教也。夫殺戮爭戰以為快事,孟子不齒,必謂不嗜殺人能王天下;老子言居兵者以喪禮處之;孔子言神武不殺;孫子言全國為上。是以侯王若能守之,不逞欲而殺伐,不嗜欲而喜田獵,則萬物將自化,天下將自定。
故修道者,古必始教之以孝,脩之以仁,處之以信,然後明賢賢易色之旨、行敬與義而天道顯。故雖未學文,必謂之學道也,然後成君子。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故論語學而有子曰: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也。君子之道,始行於孝悌,此之謂也。
夫言君子之道,其所以明之,堯、舜、文王,不以其子而聞天下,中庸猶贊之。夫造,始也;端,命也。夫婦也者,父母之謂也。造端二字,確道生義,故中庸援詩曰:「鳶飛戾天、魚躍於淵」,言品物流行,上下察也。故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言黎民父母所生,雖聖人亦父母所生也。夫小人君子,非言於位、非言於道、非言於義,惟見於德。食爾盤飧,君子於思,小兒遠行,母德乃顯。故修德之要,首在知止,次之博學,次之審問,次之慎思,次之明辨,然後篤行。行篤,所以有德,有德,然後見君子。
君子不見之以令色,不聞之以巧言,不嗅之以蘭芝。夫惟見其德,乃成其大,夫惟德馨,乃聞其香。故老子曰:大音希聲,大象無形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