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問我吠陀「神我」的概念,於是我回頭翻一本重要的學術著作。
讀高楠順次郎、木村泰賢《印度哲學宗教史》
首先看梵書的演變,梵書是吠陀經典的一部份,目的在於解釋祭祀的意義,因此也就可以作為探討吠陀思想的演變。作者說:梵書的哲學思想史的特色,在於聯絡梨俱吠陀與奧義書。
簡單就這些典籍的歷史演進說明,吠陀本集先成立,然後有梵書,最後是奧義書作為婆羅門思想的集大成。作者將梵書分為三期:即初期生主、中期梵、終期自我。
初期的生主,首見於梨俱吠陀第十卷,是「造作水而成金胎,生長萬物,賦萬物以生命並統領萬物之最高神」(p.147) ,而梵書初期給予更為細緻的說明。
而後,梵書成立各種不同的原理,來取代生主,包括未開展的無、生主之言靈語、生主之意向意等等。最後,所謂「信念之發現、結合了天意與人意之通路」的祈禱,也就是「梵」,經過複雜的演進(略,pp.155–156),取代了生主。此時,梵書將祭祀祈禱之梵,作為支配諸神的信仰,而將梵立在生主之上的地位、成為獨立自存(svayambhu, p.155)的原理。
而後,梵書思想,對於身體修苦行之信仰(即達帕斯)產生動搖,因而開啟將「我(atman)奉與萬有、將萬有奉與我」(p.156)的趨向內在的修行方式。作者說:「此說提出本體與現象之關係而開啟『梵我論』之端緒。」而此種修行的思想,就形成了生於梵、還歸於梵、與梵為同一的我(sātmatā)的思想。最終,形成了住於我的胸中而綻放金光的「我」與包含大宇宙的「梵」,兩者同為一本體的思想。(p.158)
到了終期自我,此自我(atman)的思想發展,作者說:「從自己探求其原理,以自我為立腳地而類推宇宙太原之見地。亦即將身體全部視為自我,以此自我為基礎,將宇宙原理作人格寫象的,是原人歌。」(p.160)
作者接著說,「從而由小宇宙=大宇宙之見解,進而發展成人之本性=宇宙本性,從而成為個人的實我=宇宙之實我(梵)。」作為奧義書思想的開端,作者接著說:「簡言之,以原人思想為出發點而做心理探討時,自然出現達到奧義書之見地。故於梵書中得見其跡,絕非偶然。」(p.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