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像宇宙不存在〉
科學人雜誌中文翻譯本:http://sa.ylib.com/MagArticle.aspx?Unit=columns&id=3810“Imagine No Universe”
原文:https://michaelshermer.com/2017/02/imagine-no-universe-science-contemplates-the-incomprehensible/
[注] 翻譯本稱「空」,原文為「Nothing」。但原文並無特別以大小寫區分概念,而是以 nothing/nothingness 區別外延與內涵。翻譯本將「空是荒謬的」(Nothing is nonsensical.) 粗體化,為原文所無。
翻譯本「空是有」一節,原文為「Nothing is something.」此處可以先討論 nothing 與 something 指涉一致與否。something 畢竟指涉某些東西,也就是存在外延,從而可以在指涉的意義上稱那個東西存在。而 nothing 則是全然沒有任何指涉,也就是不存在任何東西是 nothing。
進一步,這概念可以類比為「0」的發生。起初,1,2,3 等自然數所對應的是具體的事物,例如牛馬羊,而「0」所對應的是「沒有任何東西」的概念。這裡可以注意到,1,2,3 等自然數對應的是一個具體且可數的事物,而「0」卻是指向一個「概念」。在層次上,概念比具體事物更高一個層級,或者說更加抽象。在印度文化中,至少在正理派是接受一個「沒有任何東西存在」的概念,或者說接受或認為「沒有東西」也是一個東西。也就使得原本沒有「沒有任何東西」的概念存在的文化系統,會難以接受這個「0」這種用法。一直到後來數學家發展出實數系與運算系統將「0」與其他自然數等數字整併到相同層級的概念當中,我們才能坦然使用「0」這個數字而沒有障礙。這方面可以參考數理哲學史等著作。
因此,原文作者 Michael Shermer 的這篇文章,開頭將 nothing 界定為一個沒有任何指涉的詞彙,亦即沒有外延。換言之,至少在語言的層面上可以認為文章在討論的是 nothing 的內涵,亦即討論 nothing 具備什麼樣的特徵或屬性。當然也可以說 nothing 不具備任何內涵,那麼這篇文章其實就沒必要撰寫了,因為假設有一個詞彙完全不具備沒有內涵與外延,就只是一個空的符號而已。
在「空是有」、「Nothing is something.」一節,作者在肯定「nothing」,也就是翻譯本的「空」,是一個不具備外延,但具備內涵的詞彙,因此文章接下來討論空的內涵才有意義。
作者第一個討論的是,宇宙(universal)可以從「空」(nothingness) 中產生出來。值得注意的是,作者用的是「nothingness」而不是「nothing」,因為前面根據前面所討論的,nothing 沒有外延,因此一個沒有外延的宇宙,也就是沒有宇宙,「沒有宇宙」就是沒有宇宙,「沒有雞蛋」就是沒有雞蛋,是很顯然的。
「Nothingness」在此所指的是 nothing 的內涵,根據在翻譯本「空也包括上帝不存在」(Nothing would include God’s nonexistence. ) 一節所說,nothing 內涵也就是 nothing 的性質與屬性:nothingness。nothingness 就是作者所說的「the laws of nature」,自然法則,以及「the uncertainty principle of quantum physics」,量子力學的不確定性原理。因此原文說:「From this “nothingness,” universes may “pop” into existence.」所指的就是宇宙這個外延,是從 nothingness 這個內涵所建立的。至於如何理解這種概念?可以反過來從外延現象把握內涵性質,例如從平面幾何中三角形內角和等於 180 度、或者說天體運行符合橢圓軌道公式。至於,要從內涵性質把握外延現象,就必須將物理觀念或哲學觀念推到極致,例如到極微觀的尺度下,或者是分解到分子生物的層級,有生命的分子與無生命的分子的區別才會顯現出來。至於,翻譯本對應的句子「於是宇宙就可能從這種空裡意外出現」則無法讀出 nothingess 的用法。
依據作者前面一步步地介紹,到了「空不能無中生有」、「Nothing excludes creation ex nihilo. 」這一節的意義才能成立。如果說,nothing 沒有外延,因而沒有「沒有任何物質、心靈、哲學或非物質實體的存在」,那麼無中生有(ex nihilo, out of nothing)這句話在語言層面上就不能成立,這是很顯然的,因為我們不能用「沒有東西」來蓋房子。
對於我們來說,我們首先是認識外延構成的世界,例如鳥(tori)、虫(mushi)、けもの(kemono)、草木(kusaki)、花(hana) ,然後才進一步掌握自然法則(the laws of nature)、逐步推進科學與哲學的疆界,更深入理解宇宙的內涵,即宇宙的性質,然後才有一個觀念的翻轉:從內涵誕生外延,或者說從這個宇宙如其所是的性質誕生所謂的宇宙,或者從有機分子如其所是的性質誕生所謂的生命。這個偉大的哲學思想的洞見,在中國哲學的發展上,一直要到二十世紀熊十力在《體用論》論述本體(對應內涵)與宇宙現象(對應外延)不二,才有接近現代科學觀念的闡釋。熊十力認為,宇宙萬物現象的存有,就是宇宙萬物剛健不已的作用的展現,他將前者命名為「坤」,並認為這對應生命體、物質和能量,並將後者命名為「乾」,認為這對應生命的心靈動力,因而開展出《乾坤衍》的重要論述,重新闡發中國哲學體用不二的大觀念。回到這篇文章的觀念下,可以說宇宙萬象繽紛就是宇宙的外延,而宇宙生生不息剛健不已的特質就是宇宙的內涵,也就是原文所稱的: nothingness,就是宇宙現象(外延) 的內在性質(內涵)。
因此,整篇文章到了「空不穩定;有才穩定」,「Nothing is unstable; something is stable. 」這一節,大致上已經定音:宇宙是從所謂 nothingness,也就是自然法則、不確定性原理等內涵,所衍生的外延現象。如同前面所解析,文章作者也明白說明:「Why is it that we have grown at least somewhat comfortable with the idea that photons can be created from nothing without cause, but not whole universes?”」翻譯本作:「對於光子不需要原因就可無中生有的說法,我們已能逐漸接受,那為什麼不能接受整個宇宙也是從無中生有?」這個無中生有,已經不是前一段落所討論的「out of nothing」,而是宇宙是從如其所是的性質所產生。
我用「如其所是」的意思,請參閱我介紹熊十力的段落,宇宙萬物創進不已的現象,就是宇宙本身剛健不已的性質。熊十力有一個常用的比喻:大海水與眾漚,眾漚比喻萬物現象,是從大海水比喻宇宙本體產生出來的,因此兩者不能說是兩個東西。
朋友問:為什麼有日文、又提到熊十力?
答:為了紀念兩位大師,電影《螢火蟲之墓》、《輝耀姬物語》監督
高畑勳,以及近代中國哲學史上最偉大的思想家——熊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