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友在中哲社團說,讀荀子要找利維坦來參照,真是難以思議,怎麼沒聽說讀利維坦要找荀子來參照的。頗覺莞爾。可見書店的中國學問都七零八落,不成系統。
倒是上次推薦給朋友的,尉禮賢翻譯的英文版易經,還傳了骨髓,要仔細讀。之後的學者,熊十力以一人之力振興易經春秋、馬一浮是宋明理學最後一人。
推薦朋友兩部入門,一部熊夫子的《讀經示要》,一部馬夫子的《復性書院講錄》,兩部大陸還有在出版,雖然體系不同,但前者可為體,後者可為用,畢竟不可分。
若要以時代分別,馬夫子總結了中國傳統學問的骨髓,熊夫子開創了未來學問的精神。
讀此書,點你一個方法論。若說西方哲學,以邏輯推理為本,則中國哲學,就以比附援引為宗。不要說後者膚淺而前者貴重,實際上兩者的道路是互通的,前者從理智而起,後者自情智而出,終要會通性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