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趙高弒其君

Rifur Ni
4 min readFeb 28, 2019

--

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始皇剛駕崩的情況:「百官奏事如故,宦者輒從轀涼車中可其奏事。」根據史記記載不久前發生的事件,加上天下革命黨人四起,因此秦始皇下令以後只要秦始皇外出,不能讓其他人知道始皇帝的位置,只有核心大臣才能知道始皇確切在哪輛車上;而在宮中,一律在咸陽宮奏事,本紀說:「自是後莫知行之所在。聽事,群臣受決事,悉於咸陽宮。」因此,秦始皇在平原津駕崩時,百官是不知道始皇確切在哪輛車上,因此沒辦法跟始皇說話,必須要按照體制以簡冊來往,這才導致後來始皇病急時而群臣不知的困境。這才有趙高上下其手的空間,因為皇帝外出時多透過紙本傳遞消息,因此掌管印璽的趙高就有了最大的權力。因此,我認為趙高密謀已久,有意在始皇親巡天下時,謀害秦始皇。

本紀接著說:「至平原津而病。始皇惡言死,群臣莫敢言死事。」就事實而言有點怪,如果群臣見不到皇帝,就不會知道皇帝病急,怎麼還會說群臣莫敢言死?如果外出不見皇帝說是成立的,表示這一句不是寫現場,而是寫百官平常對於皇帝龍體的態度。那麼這一段的群臣到底是講誰呢?是指現場群臣,還是指平常情況?如果是指現場,是所有大臣,還是少數大臣?我認為是少數大臣。如果是所有大臣,一定會有人懷疑怎麼隨行太醫突然不去看病了?除非隨行太醫根本沒有被叫去看秦始皇,那麼群臣是怎麼知道秦始皇病?根本問題是,如果群臣看不到皇帝,怎麼知道皇帝病?所以這個群臣是指少數大臣,包括李斯、趙高。無論始皇發病是有意或是無意,從事後變化看,李斯是避諱言死,但是趙高卻是故意讓始皇等死。

李斯是什麼人?荀子的得意門生,算計過人,理智過人,他怎麼可能算不到扶蘇繼位之後要怎麼重新安排朝政?當然算得到,而且算得準。所以才有李斯列傳中那段趙高說服李斯的紀錄。那麼為什麼趙高能夠要脅李斯?不知道。根據史記的筆法,如此重大的事情不寫在本紀,而寫到其他地方,一定不是正經消息。依據疑則傳疑的原則,有可能是小道消息指出當時趙、李二人有這個談話,司馬遷把它記錄下來。

秦始皇本紀接著說:「高乃與公子胡亥、丞相斯陰謀破去始皇所封書賜公子扶蘇者,而更詐為丞相斯受始皇遺詔沙丘,立子胡亥為太子。」只有這件事情是確定的,就是趙高、胡亥和李斯他們三人有陰謀。但是後面說的「更詐遺詔」,是李斯詐,還是趙高詐?我認為實際是掌管印璽的趙高更詐遺詔。如果你是李斯,而你沒有參與趙高密謀,怎麼會不覺得讓秦始皇最寵愛的小兒子胡亥繼位是胡說八道呢?為了政局的穩定、安撫天下遍佈革命黨人(即扶蘇所說的「諸生皆諷誦法孔子」),只有讓代表白色力量、獲得天下人支持的扶蘇繼位,才能穩定政局。而李斯本人的仕途已經封頂了,政治歷練豐富,人脈廣布,或有人稱他是喬王,我認為他根本不可能像趙高講的,會怕扶蘇不利於己。

正因為李斯無意參與謀立胡亥的計畫,胡亥繼任為二世皇帝之後,從後來的紀錄來看,李斯才不熱中於輔佐胡亥,反而讓趙高專斷於前的事情發生,也就有了真正意義上群臣見不到二世皇帝的事情發生:「於是二世常居禁中,與高決諸事。其後公卿希得朝見。」這也直接導致李斯下獄而死的悲劇。

從政局變化上講,立胡亥、賜死扶蘇,李斯或許猜疑,或許懷疑是趙高所為,但是他就跟扶蘇收到詔書一樣,沒有去揭開這個懷疑,而是選擇相信。為什麼不揭開?我認為,這個不揭開,就是秦國政治的結果。從領袖魅力上講,扶蘇與李斯,深知秦始皇是智慧過人、能平定天下持續數百年戰亂的絕頂人物,這也是李斯從荀子畢業後選擇跟隨秦王嬴政的理由,而秦始皇過去的表現上看無論看起來荒唐不荒唐,都有他深謀遠慮的理由,這也是李斯與扶蘇選擇完全相信秦始皇的原因之一吧。穩定的政治體制的形成,不是法國大革命式的,一口氣全部推翻,而是逐漸形成的,從李斯到扶蘇,全部都是培養於這個不去揭開的政治環境中。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這才有不久前「始皇惡言死,群臣莫敢言死事。」乃至扶蘇賜死、李斯被動接受胡亥繼位的慘劇。

--

--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