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問〈論語·八佾〉翻譯: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子曰:「繪事後素。」曰:「禮後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
原本想按照課堂所學直譯,但譯時發現「素以為絢兮」的字義跟前面兩句對不起來,而且這一句還是詩經沒有的。論語真是水很深。
按原意,素是白色的布,絢是繪畫或刺繡在布帛上的文彩,引申為本質或質地好(素養好),然後在能支撐得起上面修飾。如果先允許我用符合詩經情境的方式,改變素以為絢的意思,強為之解:子夏問孔子:『(詩經說)豐腴的臉頰有小酒窩呦,輕輕一笑如此皎好;她的瞳仁黑白分明呦,有明亮的大眼睛。皮膚潔淨細緻呦,妝容如此美麗。』是在說什麼呢?孔子說:「繪畫要先準備潔淨的布。」
禮的質地是「仁」(人如不仁如禮何?八佾;克己復禮天下歸仁,顏淵),最簡單來說是與人為善的心(仁者愛人,顏淵;己欲立而立人,雍也),然後行禮的作用也就是「和」才能發揮出來(禮之用和為貴,學而),和也就是彼此關係融洽能共榮相處。
然而,論語此章有兩個問題。其一,子夏所引詩經一共三句,只有前兩句「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在今天的詩經中可見,出處為〈詩經·衛風·碩人〉,而後面一句「素以為絢兮」則不可見。其二,設若此三句皆出自詩經中同一首詩,則前面兩句在講女子皎好,後面一句卻突然來個繪畫教學,不是很怪嗎?
傳世的詩經沒有「素以為絢兮」這一句,所以按學者說,有可能是詩經逸詩。我認為更有可能孔子教學用註解詩經的傳,也就是「素以為絢兮」一句,是孔子整理詩經所下的註解,若是,則論語此章提問的人也很合理,是文學第一、幫助孔子作春秋的子夏。那麼論語此章的對話,可能就發生在孔子歸魯刪詩書定禮樂作春秋之時,至少不晚於魯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子夏不理解孔子註解詩經的意思,所以有此一問。
附註:〈史記·孔子世家〉記載:『至於為春秋,筆則筆,削則削,子夏之徒不能贊一辭。』
如果我的說法成立,就是論語此章發生於孔子歸魯刪詩書作春秋之時,那麼就會旁證幾個事情:
其一,孔子確實有整理詩經。
其二,孔子「親自」為詩經「作傳」。
其三,子夏等學生如同史記所說,曾經幫助孔子整理文獻。
其四,子夏等學生不能理解孔子的思想,但有幫助孔子校閱孔子所寫/口授的筆記。
其四,子夏不止傳春秋,更傳詩經與詩經之傳。
其五,論語此章的標點符號要改變。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子曰:「繪事後素。」曰:「禮後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