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讀到網路上一篇黑格爾批評孔子的文章,本來想說黑格爾不過讀了一本論語就在說三道四,實在不比成天喜歡批評諸子百家的高中生高明多少。但反過來想想,我連個《哲學史演講錄》的中譯本也沒讀過,也不比這類人高明多少,所以決定先來讀讀再來罵黑格爾,結果越讀越有意思。
黑格爾以一頁的功夫批評孔子(其實只是一本論語),花了五頁批評易經(主要是對於卦象的批評),倒是對於道家與道教反復琢磨,雖然只反覆檢視道德經夷-希-微三字與上帝之名「雅威」的聯繫,以及觀察了道與純粹本質的關聯,細瑣討論而得出的結論也是十分驚人,認為以上三者不過是「常識道德」,論卦象說「只是一種符合外在的次序…沒有內在的秩序」,在討論道德經中得到「在中國人那裡,道德義務本身就是法律、規律、命令的規定…所以中國人既沒有我們所謂的法律,也沒有所謂的道德,那乃是一個國家的道德」。如同一葉落而知秋,履霜而知堅冰至,從粗糙的材料可以獲致如此觀察,不可不謂鞭辟入裡,觀察入微。黑格爾得出對於中國人道德觀的認識,實在一針見血,直指心性。有興趣的人應當讀讀《哲學史演講錄》中國哲學部分。
之前和朋友討論時,我半開玩笑說:「人人都服膺於道德的共同體,大同世界就來囉!國家是為了道德而存在,政府是為了實踐道德而存在。越有道德,越有地位,道德大官大。下至里長,上至諸侯,人人有道德。有道德的人才能當總統。一家道德,一國道德。一家不道德,一國不道德。」又說:「國家就是道德的體,道德是國家的用。體用不二,國家就是道德,道德就是國家。」黑格爾只說個「國家的道德」,還差「道德即國家」一截。
雖然,無論黑格爾所論或者上述戲謔之言,是對於隻紙片言的曲解,不值一哂。然而,真正厲害的不是故紙堆,不是死文王,而是滿街的道德魔人。這種道德魔人的起源,若按黑格爾解釋黑格爾,那便是由於中國學問的抽象面與現實斷裂,而具體面又淪落為感官認識所形成的毫無邏輯可言的秩序性,如此所形成的道德,便是無邏輯可言的道德觀。噫!倘若哲學乃是文化活動凝結而成的精髓,那麼由此精髓便可洞見日常活動的荒謬性。
不過,縱然數黑格爾如同數自家小兒,還是要說,黑格爾有此驚奇見識,還是不可誤以為這就是深入我等骨髓的先天之物,黑格爾所言實在是分析死物而獲得的道理。老子也據此批評過孔子說,那些聖王的骨頭早就爛成灰了,實在沒有必要執著而當成什麼不得了的見解。衍開來說,那便是中國學問骨子裡實在重視「生」的緣故。縱然彼黑格爾一葉落而知秋,不過拾撿的畢竟是枯枝爛葉,雖然履霜而知堅冰至,不過霜氣畢竟不敵日頭照耀而化為露水。何謂爛葉?蟲蛀萎焦,層疊土腐而已。僻曲怪論,不足掛齒,文王不循古而興,惟法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