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是末端了,考公職、讀研究所其實也是末端,就像一棵樹的樹梢的部分
關鍵在那個「本」。
只是這個本,如果只是讓你想想你到底要什麼,其實起不了什麼大作用。這問題我剛學論語的時候老師也要我們想過,我當時找不出答案。因為這個「本」光是想是沒用的。
我前一份工作,是新創事業的軟體工程師,老闆跟我們說,如果還不知道自己的人生要追求什麼,那就先賺到錢在說。是滿受用的,錢是賺到了,但是我當時還是不知道到底要什麼。
後來有一次在講課的時候,我才臨機一動,把一段話貫通起來。就是這個想要什麼,中國學問稱他是「志」,其實跟「生而為人」的意義是一致的。
論語說這叫「苟志於仁,無惡也」。
仁就是生機的開端,先簡單想成新生命就好。這段話的意思是,如果真的、真的有心要養育好自己的子女,就不敢作出有害於人的事情。
仁的境界,或者說生命的意義,先簡單的將人生展開成不同的層次,就是生命、生存、生長、生活、生死、生生不息,而方法可以展開成衛生、謀生、營生、養生、尊生。
仁意義就是,活下去,而且要活得更好。無論是考公職,或是讀研究所,目的都是為了要謀生,要能養活自己。然而當我們不真切感受到為了活得更好的必要,就不能感受到謀生的迫切性。
有幾種情況可以感受到謀生的迫切性,一個是沒錢沒飯吃就要死了,一個是入不敷出每天被開銷追著跑,一個是有具體而重大的人生目標要完成,一個是,你終於找到一個能一起走下去的對象。
生的迫切性與必要性,人生的意義,真的是生而知之、學而知之、困而知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