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景帝時始立春秋博士,公羊春秋之齊魯派有胡毋生,趙派有董仲舒,皆立為博士。到漢武帝太初元年,下詔舉賢良方正策問國是,武帝與董仲舒如是三問,作天人三策,乃受武帝賞識。
董仲舒在公羊學的造詣上為當時有名,政策也有見地,然而,在政治手段上,董仲舒又不及於胡毋生的弟子公孫弘。公孫弘在武帝時也是春秋博士,又官至丞相,爵封平津侯。董仲舒認為公孫弘是靠阿諛諂媚才獲得地位,而公孫弘更是嫉妒董仲舒的才華,故意上奏武帝,讓董仲舒去做武帝哥哥膠西王的相國,〈漢書・董仲舒傳〉說:『膠西王亦上兄也,尤縱恣,數害吏二千石。弘乃言於上曰:「獨董仲舒可使相膠西王。」膠西王聞仲舒大儒,善待之,仲舒恐久獲罪,病免。』
其實左傳當稱左氏春秋,因為左氏春秋不是「春秋經」的「傳」,公羊傳與穀梁傳才是。西漢末年劉歆想立左氏春秋為博士官,左氏與公羊、穀梁的競爭才浮上檯面。一直持續到東漢桓靈之時(漢朝都要滅亡惹還在鬥XD),公羊春秋大家何休寫了三本論文,重砲轟擊左氏、穀梁,結果兼通十三部經的鄭玄以左氏春秋的論點為骨幹,兼採公羊論點,一舉擊倒何休。氣得何休大罵「康成入吾室,操吾矛,以伐我乎!」XD
今古文之爭於當時有一大難題,在於相鬥的各家彼此「異端紛紜、互相詭激、章句多者或乃百餘萬言」,因此很難有一人能夠精通各家說法,作成當時一錘定音的解釋。如同皮錫瑞所說,一部經典都有其傳承的「師法」,如果按照傳承述而不作,稱為守師法;而一師法下,能成為一家之言的人,都有對於一部經典的獨門見解或重訂章句,就稱為「創家法」。
在今古文之爭的當時,〈後漢書・張曹鄭列傳〉說:「經有數家,家有數說,學徒勞而少功,後生疑而莫正。」原本兼通六經的何休作《公羊墨守》、《左氏膏肓》、《穀梁廢疾》大概要統一江湖了,結果鄭玄橫空出世,「發墨守,鍼膏肓,起廢疾」,終於「括囊大典,網羅眾家,刪裁繁蕪,刊改漏失」統一了東漢學術江湖。
接著董卓進京。春秋學散亂,獨何休《公羊解詁》傳世。
參考資料
〈史記・儒林列傳〉,http://ctext.org/shiji/ru-lin-lie-zhuan/zh?searchmode=showall#n8956
〈漢書・董仲舒傳〉,http://ctext.org/han-shu/dong-zhong-shu-zhuan/zh
〈後漢書・張曹鄭列傳〉,http://ctext.org/hou-han-shu/zhang-cao-zheng-lie-zhuan/zh?searchmode=showall#n75007
錢穆,〈孔子與春秋〉,《兩漢經學今古文平議》
鄭卜五,〈劉逢祿「申何難鄭」析論〉
周美華,〈皮錫瑞《經學歷史》所言國朝經師紹承漢學二事商兌〉
張壽安,〈六經皆史?且聽經學家怎麼說——龔自珍、章學誠「論學術流變」之異〉,《文化與歷史的追索:余英時教授八秩壽慶論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