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魚生態女性主義

Rifur Ni
5 min readMar 26, 2019

我發現我在養魚方面,是個「生態女性主義者」。

什麼是生態女性主義?它是種政治與社會運動,相信對女人的壓迫,與自然的退化之間存在著某種關係。

舉個例子,為了常保經濟第一、促進產業發展,在這個強調產能、產值與生產效益的資本主義生態環境,對於養觀賞魚這樣悠閒的活動,往往也得適應產能至上的社會環境。於是許多符合效益的飼養入門資料,就有如雨後蕈菇般出現:魚缸要多大有多大、水要多清澈有多清澈、氨氮要多低有多低、過濾器要多強有多強、溫度要多高有多高(X),最好用各種藥劑藥品,調控水質,各種量測儀器,監控水質。於是就有了這麼一句建言:「數據水噹噹,小魚死光光。」甚至為了繁殖或留種,所用的方法往往也讓母魚的生存壓力。

齋所周知,女性主義有非常多的流派,所謂隔行如隔山是也,我是說讀書的時候理解這一行到下一行的關聯,就像山一樣遙遠。生態女性主義也有非常多的流派,而我將要和各位介紹一個尚處在理論早期探索階段的:孔雀魚生態女性主義( Weibchen-Guppy Feminism)。

孔雀魚是一種卵胎生的魚,公母魚交配之後,母魚就會在肚子裡懷著受精卵,等到卵長出兩個小點點眼睛,再慢慢形成脊椎魚鰭,數週之後母魚就從圓滾滾的的肚子變成像長方形衣櫃一樣脹大,這時候就可以準備生產了。而剛出生的小魚和米粒差不多小,也非常營養,往往成為母魚和其他魚的美味佳餚。通常可以用兩層的繁殖隔離盒,將母魚關在上面,隔離盒中間有排孔,還蜷曲著的小魚就會掉入下層中。但注意如果底層還有排孔,小魚還是會溜出去。我想到一位醫生的著名演講,他看著價值兩萬元的法國菜最後代謝出來的樣子,於是有所領悟:人生的榮華富貴,就是一坨大便。希望他還記得。

孔雀魚雖然不容易養得好,但也算是非常容易飼養了,而且孔雀魚的繁殖速度快,為了讓母魚的產能最大化,於是有許多不自覺受到父權體制所宰制的飼主,會全年把水溫控制在 28 度以上,讓魚隻全天候都處在交配狀態,等到母魚肚子變大變方、快生的時候,就隔離、換水,強迫生產,一次可以生超過四十隻以上,如果是大隻的母魚,還有可能生出上百隻小魚。

我看過真的是非常大隻的母魚,她的肚子就跟拇指指節這般大;而還沒發育成熟的小魚又很小,可能只比原子筆鋼珠再大一些,小魚在母魚的肚子裡面會捲成球球狀,所以母魚可以懷很多小魚苗。

生物都有生活史,在自然環境中,一年四季氣溫不同、水質不同、食物來源不同,春夏秋冬,生物群體會自己調節養生的節奏。在去年的台北寒冬中,我的魚缸沒有開溫控器,水溫只有十九度不到,我觀察到冬天時公魚就很少有求偶現象,也不太有追逐母魚,母魚也就能獲得難得數週的休息機會,可以調養身子。

再研讀孔雀魚文獻,可以知道母魚有儲精囊的構造,所以交配過一次,可以讓她繁殖兩三次,我想這就意味著,可能孔雀魚其實很不容易交配或繁衍後代,才會形成這個機制。

那麼換句話說,可能在更為自然的環境下、更少人力介入的環境下,孔雀魚的生養會根據氣候的不同自然調節,公魚並不容易頻繁騷擾母魚,母魚就能獲得更大更自由的活動空間、以及不受干擾的攝食、甚至能有自己的書房。

不去干擾母魚生產,母魚不受壓迫與驚嚇,母魚就會只生出發育健全的小魚,而不會將帶卵黃的、甚至還成形的魚卵一併生出。

但是操魚就變成強迫交配,因為魚缸也未必夠大,造成母魚壓迫,就是違反孔雀魚的女性主義。

不久前,讀書人傅月庵才寫到自己飼養的孔雀魚難產的事情。雖然我還沒遇過母魚難產的情形,但是有遇過懷孕母魚生非常嚴重的病的情形。如果沒搶救小魚,母魚死一段時間,全部小魚就會缺氧。我一方面抱著姑且一試的心,一方面也帶有獵奇的心理,前後給兩隻重病母魚以 58 度金門高粱加以麻醉,破壞腦幹,稍後沿著腹部尾端往胸口剪開,接著沖洗卵囊,將小魚取出。孔雀魚非常小,我的手很抖,屏住呼吸才能勉強結束。第一次,沖洗下來的幾乎都是帶眼魚卵,有兩三隻成形的小魚,不久小魚就不動彈了。接著將帶眼魚卵用軟網隔離,底下打氣,營養的魚卵微微帶動,結果當晚就讓其他的魚當成利樂包吸光;第二次,卵很快就發霉,也是沒能成功讓小魚孵化。

孔雀魚實在小,用藥也不容易,後來我就放棄治療,讓他們自己維持。這週生了七隻小孔雀魚,我不能肯定母魚在正常情況下,一次只會生出可以發育健全的魚苗,還是一口氣排乾淨全部的卵,但就我觀察生產過一兩天的母魚,肚子並沒有消風,還保持著橢圓的腹部,下腹部尾端半透明的黑點點,看得出是魚苗的眼睛。越靠近產道的小魚發育越好,越深處的都越接近魚卵型態,這個是上次自學魚外科搶救才知道的。

期間,我買了好幾本治療魚病的書。後來才發現可能本末倒置了。因為新魚買回來,尤其是這種一隻十元便宜的魚,大部分身子狀況都不很好,所以折損率就高,然後新魚缸環境不穩定,可能魚缸還有毒素,也會提高折損率,舊病新病交加,所以去救是不容易救活的,反而為了救魚,不停下藥、不停換水,一直改變水質,增加魚的緊迫,導致折損率再上升。

隨著魚缸環境穩定,減少換水(其實根本不換水,只有補水)、偶爾修剪一下茂盛的水草,幾批下來,小魚苗越來越多,從只有一隻活下來(原以為是母魚長大才發現是公魚)、到十隻還要分缸保種、到這禮拜順利有七隻活蹦亂跳到處覓食的小魚出生了。這個魚缸出生的小魚,不容易生病死掉了,因為構成他身體的材料,幾乎就是這個魚缸的環境產生他的,餵他這樣的飼料,讓他生活在這邊的水,慢慢長大,他就是這個魚缸這個環境組合的生命。

於是孔雀魚生態女性主義,作為較有侷限性、生態範圍也非常的小,大概比荷蘭施行無條件基本收入的規模還要小上一百倍、一千倍,僅僅是一個八吋的小魚缸,目前為止,尚堪稱為一次實踐環境倫理與生態女性主義理論的新嘗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