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因斯的民主誤區

Rifur Ni
4 min readJun 1, 2017

--

朋友柏林最近有個洞見,當同值性的商品一個五元,另一個賣十元,他說凱因斯理論適用五元的情形,而且認為十元的商品的價格是多餘且不必要的浪費。柏林的洞見在於:凱因斯的理論適用於五元商品;而會選擇購買10元商品的人,本身就會有特定傾向。更白話的例子,願意掏一百塊買麵包的,就是無論如何他都願意掏出這一百元。然而普羅大眾卻願意追逐夜市的五元麵包。

柏林將這層洞見推廣到民主政治上,就會發現凱因斯學派能夠契合民主政治:因為無論如何會選擇買一百元麵包的,都是有特定傾向的有閒階級;會追逐五元麵包的普羅烏合之眾,恰好才是政治人物要爭取選票的對象。因此對於政治人物而言,拼經濟的口號都是必須的,因為選票的對象都是追求更大碗更便宜的烏合之眾。

我就在想這個問題:對付只有五股的股東拿凱因斯理論沒問題,但是要對付郭台銘這類追逐利潤企業家,顯然凱因斯學派是行不通的。

民主制度需要凱恩斯,因為民主制度下的政治人物需要對付的是追求五元到四元的烏合之眾。在凱因斯理論的指導下,實質生產什麼並不重要,凱因斯也舉過一個例子,要拯救不景氣,就是讓一批失業者領錢拿鏟子埋鈔票,另一批失業者拿鏟子挖鈔票,挖到算他的。所以深受凱因斯影響的民主台灣社會,會產生一大堆沒必要的公共建設也是恰好的結果。

如果這個五元十元說能夠成立,這就意味著,對於新創企業而言,絕對不要採用凱因斯學說,他會讓你一敗塗地。為什麼?因為同值性高的商品屬於完全競爭的市場,這就意味著,影響消費者選擇購買哪一個商品的指標只剩下價格高低,說穿了,就是削價競爭,因此完全競爭的市場沒有利潤可言。

將這樣的洞見推廣到政治環境上,陷入完全競爭的民主政治環境當中的政治人物,其實都是在削價競爭下的五元商品;這些政治人物看起來好像都要追尋獨特性,實際上他們的獨特性只不過是設法取得同值性政治人物的交集而已。如果他的競爭對手一個能歌,一個能舞,那麼第三位候選人就要宣稱他能載歌載舞。而陷入完全競爭的民主困境的政府所提出來的政策,也都是看似獨特,實質千篇一律的軌道交通建設。而這些政策恰恰是凱因斯學派開出來拯救民主政治的經濟學藥方。

反過來說,對於追求利潤的新創企業或任何追求資本累積的團體則不該讓自己陷入完全競爭的環境,拯救他們的也絕非凱因斯的藥方。對於新創事業,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充足的現金流,白話說就是手頭上隨時都要有可供調度的現金;當事業體進入穩定成長的階段,他要做的是持續且穩定的累積資本。推廣而言,對於以追求累積任何形式的資本為目的的團體,要能攢積利潤、累積資本,就要往沒有競爭者的藍海前去。這過程無論是靠技術壁壘、專利障礙、甚至是各種商業手段或政治手段,最終的目的要形成獨佔的市場,只有在獨佔的市場,他才能獲得更多的利潤,而這過程才會真正產生更多更好的產品。

那你問說在這看似都是同值性商品的環境當中,如何才能產生獨特性?這問題當從 0 到 1 的作者提出商務版的問題:什麼樣有價值的公司還沒成立?有什麼樣的洞見是大家都不知道但卻是很重要的事實?他在問的是:有什麼樣的問題還沒有解決?如果說這世界已經足夠好到不需要任何更好的產品了、全部都是同值性的商品就足夠了,那麼顯然夜市的五元麵包都是吃起來非常可口美味的。

因此對於政治人物而言,突破完全競爭的民主政治環境的困境,就在於提問獨特性政治版的問題:有什麼樣的生活上問題還沒有解決?有什麼樣的內政部配偶登記系統還沒有解決?有什麼樣的貿易問題還沒有解決?有什麼樣的軍事衝突危機還沒有解決?

這應該是突破困境的好點子。

朋友檸檬問我:「Rifur最後的策略如果每個人都是一票有機會出現嗎?」我說:「檸檬,你把一人一票,換成每個人都有機會來買你的商品,再想一次這問題。」

這時候買不買你的商品,不是該問問題,而是為什麼你的商品陷入了同值性的環境。假設每個人的注意力只有五分鐘,這時候直播主就會變成兩種,一種是凱因斯型的譁眾取寵,另外一種會是非常有料的柏林型直播主。我想到的是超級歪的影片,超讚。

而對於譁眾取寵的直播主,他們就陷入同值性商品的誤區,每個人都要出奇制勝,最後不是喇舌就是吃屎。喇舌和吃屎就是同值性商品的交集出來的獨特性。如果用周星馳的話來說,就是唐伯虎為了進到華府,一個打斷手,一個打斷腳,最後比可憐在哭小強。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人都是貧窮人,至少是裝成貧窮人,換句話說,這就是貧窮人之所以貧窮,恐怕原因恰恰於此。但是,如果將金錢上的貧窮,變成政治資本上的貧窮呢?我就突然明白,為什麼有些叱詫一時的立委,最後都落選了。

--

--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