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名稱起源略述

Rifur Ni
2 min readJul 12, 2018

--

「儒」可以專用以稱禮樂祭祀為業的人,另一方面,則是泛指設法滿足眾人之所需的人,在當時也就是執政或預備的王公貴族,也就是所謂君子。而據說自孔子始有意識地提高其理論程度、並對有大志的人加以專訓以肩負治理邦國的工作,即稱之為「君子儒」。孔子承王官諸學而集大成,卒後門人弟子教化列國,百家始興,迨孟子、墨子門人接踵而起,文獻上「儒」開始有另一種稱呼:「儒者」。關於儒者種種定性之說則至今不窮。與孟子同時的莊子,其書則儒墨兼舉,大概此時各國學者即以孟子為儒者代表。然而莊子天下篇,包括天下學術,絕口不提儒字,卻將大儒者推舉到高明廣大的地步,因而發明內聖外王之說,不得不說是饒富學術趣味的。戰國晚年荀子出,作非十二子,細數孔子弟子等儒者諸弊,而不及於仲尼,不能不說荀子有意將孔子學術歸屬劃分到其所褒貶的「儒者」之外,竊以為有仲尼然後有百家之故也。荀子之徒,韓非子繼起,亦稱「儒者」,而作顯學篇,以辨儒墨之支分,蓋至此時,儒者猶未成一家之言,而儒者莫不上及於孔子,因此韓非子稱孔子為儒者之至,或有故也。迨西漢時,朝廷設五經、立博士,諸生起舊追廢,或承師法,或有通人才識獨到、或有獨門秘籍,則自創家法,自此儒學典籍茲起矣。太史公謂「六藝經傳以千萬數,累世不能通其學,當年不能究其禮」,不可謂不切實際。太史公傳世上承麟旨,下繼史學,故猶稱「儒者」;至東漢,班固作漢書以代太史公,錄劉歆籍祕府典藏所撰七略,作藝文志,於是儒者始稱「儒家」,儒家上欲效仲尼、律王官,然或不得孔子大義,藝文志猶截孔子儒家為兩,可不辨乎。

--

--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