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性善觀

Rifur Ni
2 min readOct 29, 2017

--

傍晚有一位朋友,問我關於人性本善的問題,他說,事實上存在一些本性不善的人,那麼中國學問如何看待性本善的問題?

我的回答是:或許說有些人本身天性是不善的,然而這善與不善的評價者是誰?西哲的道德哲學,傳統上假設了有一個超然於人類之外的意志,或者稱為上帝,作為此一道德評價的客觀標準,因此就有所謂善與不善的本性的分別。然而中國哲學的道德評價者並不是源於上帝,而是源於每個人自己內在的良知。換言之,對於他者認為本性不善的自己,實際上對於自身來說,是服膺於自己的良知而行,也就是自適於心。更進一步說,對於中國哲學而言,更高的境界的萬物並育而不相害、百物不廢,任何人、任何性能,都有它的用處。因此彼此尊重與理解,小自個人,大自文化,都是道並行而不悖。退萬不言,就說其實每個人都是天生的殺手胚子,我們真的壞嗎?不過是學習中國學問的我們,尚且不懂得如何妥當的運用自己的性能而已。

懂得將人事物放到適合的地方,就能撥諸亂而返回內己之正。其中要緊的理,不是遮蔽自己的良知而視而不見,而是立住內心的大本(慎其獨),並藉此調節性情、調整外物(致中和)。掃帚放在地上,於我就亂,我既可以將它放回清潔間,也能速速走過,最重要的是心安理得,既理得心安,便能做發明家備物致用,立成器以爲天下利。聖人之行不外乎此。

--

--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