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日,「什麼是美」的議論甚囂塵上,我想也許是象徵美的金星逆行的緣故。審美與美學也是千年來許多飽讀哲學、在愛智之餘更愛美的讀書人,或建構理論,或據典析理,或抒發胸臆,或據以供職的偉大領域。
什麼是美,或從數以稱比,或從量以觀兆一,或從體以察弘精,或依形而別道器,或依狀而類物,或依相而品等第,或據倫常而明事禮,或據遠近而察人情,善者見性,君子明心,則美為美,皆尊道而貴德,未嘗溺人世而乖謬也。乖謬者人,順乎者天,知者弗言,存而不論。
倘若有幸接觸經典,甚至能翻開金剛經,會發現看似反覆的文字傳遞了未能明言的妙智慧;翻開法華經,在篇章錯序的比喻中,能夠體察超越歷史向度的大胸懷之心;翻開華嚴經,在長篇絕倫的量級上,建構無限開展的宏大宇宙,安頓萬物。回過頭來品味簡單的阿彌陀經,會發現,有一種美,是建立在人世、但又遠遠非常人提起腳跟能觸及的世界,如果有一種美能夠經得起時間考驗,甚至不隨人事而變遷,卻又終始存在,唯有需要讓躁動追尋渴望的心暫停那麼一會兒才能瞬時體會到那超常之美的靈光,那麼這種美所依循的價值觀,就不會是常人的價值觀,這種美所依憑成立的法則,就超越了常人的準則,那麼要獲得這種美唯一的方法,就是提升心性。